首页 论坛背景 论坛机构 新闻中心 论坛活动 合作伙伴 项目合作 研究活动 教育培训 分 论 坛 会议视频 联系我们 English
 
    你的位置:  首页>> 分论坛 >> 海峡西岸峰会 >>详细内容
宁德市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实施意见
来源:  宁德网            加入时间:  2009-11-16                   摄            宁德市委  文

 宁德市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实施意见

        (2009年9月4日中国共产党宁德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充分发挥宁德在海西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促进宁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快速崛起,根据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总体部署,制定如下具体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贯彻国务院《意见》对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国务院《意见》的出台,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对我省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讨论并原则通过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国务院《意见》和我省这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为我市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有利于发挥宁德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长三角前沿平台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浙南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宁德构建“北承南接、西进东出”的快捷交通网络,形成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和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交通枢纽;有利于发挥宁德在对台交流合作方面的独特优势,构筑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宁德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山海资源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布局大型临海工业项目,打造新兴临港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利于宁德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和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有利于加快宁德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构建环三都澳城市群,壮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推动宁德在海西东北翼迅速崛起,使之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二、明确环三都澳区域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把握发展定位。国务院《意见》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四大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作用。宁德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的重要增长极,应结合区位、资源、环境、产业、人文等优势,重点明确六个方面发展定位:

  ———海西对接长三角前沿区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增强与长三角区域的互动融合,大力推进金融、物流服务、商贸流通、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及招商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双向对接,重点加强与温州、丽水、衢州等浙南地区和上饶等赣东北地区的区域合作,主动承接其产业、资金、技术及人才转移,增强要素虹吸效应,加快建成海峡西岸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区域。

  ———对台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发挥对台前沿优势,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快对台直航口岸、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和万亩台湾工业园等建设,争取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动与基隆市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向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努力把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科学规划,加快开发深水港湾资源,主动对接台湾制造业,积极推进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大力发展能源、冶金、机械、船舶、石化、风电设备等产业,鼓励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打造技术先进、支撑有力、竞争力强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枢纽。大力推进高等级公路、大运力铁路、深水泊位等交通通道建设,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构建便捷的“北承南联,西进东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形成海峡西岸服务内陆省份和拓展对台合作的出海大通道,打造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交通枢纽。

  ———海西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胜地。发挥宁德“山海川岛湖林洞”等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交融的独特优势,精心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风景区,大力推进4A级以上旅游区创建和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提升“闽东北亲水游”品牌,增强我市旅游景观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同时拓展与弘扬畲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茗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将宁德打造成为海西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绿色宜居海湾新城。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施环三都澳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和生态文明规划。按照“临海、跨海、环海”三步跃升的城市发展战略,走产业、城市、港口与生态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高度重视县域规划,大力推动环三都澳城市群发展,建设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城镇体系。

  (二)明确目标任务。根据国务院《意见》和省里《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全面实施环三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环三区域发展。

  ———建设起步阶段(2009-2010年)。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区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环三都澳区域产业吸纳与集聚功能增强,临海重化产业布局建设取得突破,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对台交流合作逐步扩大,全方位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心城市带动力得到增强,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新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较大改善;城乡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加快开发阶段(2011-2015年)。通往内陆省份的主要通道基本建成,港口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成为海西东北翼、内陆省份及浙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环三都澳区域溪南、赛江、漳湾三大临港工业区全面开发,石化、冶金、电力等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带动相关临港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升级;对台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两岸三地联系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到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15年,与全省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全面发展阶段(2016-2020年)。到2017年,与全省同步,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环三都澳区域开发目标初步实现,基本建成新兴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枢纽和绿色宜居海湾新城,成为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海峡西岸东北翼重要经济增长极;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三)完善战略布局。完善环三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发挥环三区域核心区、主体区、统筹区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三区”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格局。各县(市、区)要紧抓机遇,主动融入,力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环三区域发展中求先行、谋发展、争作为。蕉城区、东侨开发区要壮龙头、做表率、求先行。着力加快城市东扩南移、面海跨海,集中精力做大产业规模、提升科技含量、做优城市环境、做强经济实力,实现经济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建设优良人居环境、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带动辐射功能等方面实现大突破。福安要挑大梁、走前头、求先行。围绕建设“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民营造船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社会创新力、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以加快产业南移带动城市拓展,集中精力打造临海港口工业城市,争取尽快跨入全省经济十强县,进而跻身全国百强县。福鼎要当先锋、谋对接、求先行。主动承接长三角及浙南地区产业转移,实现承接产业转移和推进产业升级同步,加快建设以核电为主的东南沿海电力能源基地,着力打造沿海生态型工业城市。霞浦要立潮头、争跨越、求先行。大力引进临海大工业项目,以溪南海西工业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通港达海通道,临海沿线尽快布点配套产业项目,着力打造临海重化产业基地。古田、屏南、周宁、寿宁、柘荣要在大局中找定位、争作为,做到强特色、重互动、求先行。加强与核心区、主体区的协调互动;大力改善交通条件,打通向西延伸、向海靠拢的快速通道;依托各自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生态优势,整合旅游资源,联手打造沿海开发的“后花园”,力争成为长三角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生态旅游和休闲避暑的最佳目的地。

  (四)遵循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按照“六个着力”要求,坚持“四个重在”、“四求先行”、“四求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努力将环三区域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实现环三区域发展目标任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与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进一步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境界,提升发展思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全力实施环三区域发展战略中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宁德实际的跨越式发展新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人才、科技和资源等瓶颈问题,(上接A1版)努力提高宁德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拓展发展优势,大力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创造活力和机制活力。必须坚持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在推动科学发展、拓展宁台交流合作渠道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坚持重点突破。整合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以差异化战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快速集聚,加快核心区具有竞争力的板块开发,实现率先发展,带动全市共同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创新区域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协调处理区域之间关系,加快构建港口群、产业群、城镇群和交通网、风景带、生态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统筹协调、互动并进。

  三、着力先行先试,构筑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着眼于产业高端合作,立足优势互补,深入拓展宁台在经贸、旅游、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将宁德打造成为新兴的台商投资集中区和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构建合作平台,实现对台经贸合作和产业对接新突破。在漳湾片区规划建设万亩台湾工业园,并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成为出口加工区,重点引进台湾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光电等高科技产业和食品加工业。以赛岐经济开发区樟港片区和东元福安电机工业园为依托,争取引进若干个台湾电机项目或整体转移项目,建设福安台湾电机电器工业园。充分利用宁德船舶修造产业优势,发展台轮维修业务,打造台轮修造基地。整合临港产业资源,承接台湾机械制造、冶金、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等产业转移。以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为依托,发挥“海带之乡”、“紫菜之乡”以及优质榨菜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台湾食品加工业的合作,建设霞浦台湾食品和水产品加工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在霞浦三沙设立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把园区建设成为集引种、试验、筛选、繁育、推广为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摇篮和窗口。安排宁台农业合作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合作重点项目、交流平台建设等。以海峡大茶都为平台,加强宁台茶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古田海峡两岸食用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提升食用菌精深加工水平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层次。

  (二)加强载体建设,实现对台招商引资新突破。办好一年一度的“6·16”海峡西岸·环三都澳宁德投资洽谈会,并借助这一平台,举办两岸产业论坛及两岸产业对接会,推进宁德重点产业和台湾优势产业对接。积极筹备两岸渔博会和两岸电机电器博览会,引进台湾渔业优良苗种和先进技术,吸引台湾企业参与我市电机电器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对我市沿海无人岛进行布局规划,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台资开发。落实宁德、基隆两市签订的合作协议,推进两市投资、贸易和人员往来便利化。科学整合招商资源,拓展对台招商渠道,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招商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开辟客货航线,实现对台直航和旅游合作新突破。加快建设漳湾、三沙、沙埕等对台客货综合码头,完善口岸通关各项基础设施,把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成为对台客货运的前沿平台。引导宁台两地港航企业互设办事机构,合资组建船队,做好直航对接工作。促成宁德港与台北港签订两地航线(客货)互为代理框架协议。尽快开通宁德港与基隆港的双向航线,实现直航常态化。推动两岸旅游业界对接,积极落实宁德与基隆达成的旅游对接合作意向,联合基隆、马祖等地区,联手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建立健全宁台双方旅游交流合作机制,组建宁台旅游协会联谊会,与基隆、马祖结成旅游友好合作区,共同开辟两岸旅游精品线路,建立两岸旅行社联营网络,允许两岸旅行社在两地设立办事机构,大力拓展双方旅游客源市场,做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加强两地旅游市场管理,建立两岸无障碍旅游协作区,把环三区域打造成为对台旅游的重要窗口和集散中心。

  (四)推动两岸互访,实现对台文化交流新突破。发挥宁德对台“五缘”优势,举办陈靖姑文化旅游节,组织好“临水宫祖庙顺天圣母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活动,规划修复、扩建临水夫人祖庙。举办爱国高僧圆瑛法师佛教思想研讨会暨纪念活动,筹建圆瑛法师纪念馆,修复圆瑛法师故居及圆瑛小学,推进对台佛教文化交流。以“弘扬历史名人文化,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大力弘扬闽东朱子文化,筹建闽东朱子文化博物馆;开展两岸甘国宝学术研究交流活动,打造甘国宝名人品牌,增强台湾同胞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开展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发挥畲医畲药在推动宁台医疗领域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以国际廊桥研讨会为平台,开展两岸文化保护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北路戏、四平戏等国家级保护项目珍稀剧种到台湾演出,组织柘荣剪纸、霍童线狮、福安茶艺等民间传统艺术到台湾举办民间艺术展示交流活动。有效整合宁德文化资源,适时组织到台湾举办“宁德文化周”活动。邀请台湾主流媒体到我市采访,向台湾民众全面介绍我市环三都澳区域的发展规划、资源优势、投资环境和风景名胜,吸引更多台湾客商和民众到宁德投资兴业、旅游观光。

  (五)深化对口交流,实现宁台更高层面和行业协会合作新突破。整合宁德港三都澳、沙埕、三沙、赛江港区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宁德———基隆经济文化对口合作协调处的作用,加强宁德市与基隆市在口岸、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保险、代理、信息等相关港口配套产业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地招商会展合作,争取共同举办专项招商和会展活动。以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和基隆市渔会为平台,加强两地在海洋渔业捕捞、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鼓励双方各行业、各界别团体开展文化、教育、艺术、体育、卫生、青少年等领域的交往交流。建立健全宁台民间团体、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密切与台湾工商界人士的民间往来,深化两地合作内容。探索建立行业标准、行规行约、贸易争议等方面的合作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和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形式和错位发展的新商机。加强各县(市、区)乡镇与台湾有关县市乡镇对接,争取部分乡镇进入我省首推50个乡镇对接计划中。

  四、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快建设海西东北翼综合交通走廊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以支撑港口开发、临港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为导向,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航道、电力、水利和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一)加快建设“三纵四横五联”高速公路网络,拓展五大出省通道,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围绕构筑中西部新的通港出海大通道和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大通道以及市域高速交通环网,近期在完善沈海高速公路福宁段、罗宁段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福鼎至宁德段、宁德至连江段,尽快规划建设寿宁至周宁高速公路;推进京台高速屏南连接线、宁武高速路屏南连接线建设,形成全市贯通南北的“三纵”高速大通道。加快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建设,争取新开工建设京台高速古田段;推进福安至寿宁(闽浙界)高速公路、宁德至古田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并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形成全市“四横”高速公路大通道;加快连接港口、机场等重要港站高速公路连接线规划建设工作,重点抓好溪南、沙埕疏港高速公路、宁德机场、三都岛高速公路连接线以及霞浦城关至东冲半岛高速公路等五条连接线的建设,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速目标。通过温州、福州、丽水、上饶、南平,拓展面向长三角、珠三角、浙南地区和中西部五条出省(市)通道。

  (二)规划建设“一枢纽三纵五横九支线”铁路网络,形成六大出省(市)通道,力争实现县县通铁路目标。围绕建设宁德中心城市区域性铁路枢纽,积极构建中西部的大运量便捷通港出海大通道和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客货大通道,加快形成“一枢纽三纵五横九支线”的铁路网络。“三纵”铁路网中,在2009年实现温州至福州铁路通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沿海货运铁路、宁德至漳州客专铁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建设,并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将温福铁路转换为城际铁路。“五横”铁路网中,要加快合肥至福州高速铁路古田段建设;加快衢州至宁德铁路前期工作,力争2011年开工建设;积极筹建宁德至古田、宁德至丽水、宁德至上饶铁路,进一步加强宁德与内陆地区的横向铁路连接,构建环三都澳区域港口后方通道。结合港区、作业区建设情况,加快港口铁路支线的建设工作,近期重点动工建设白马支线,抓紧开展溪南、漳湾、城澳、龙安等支线前期工作,中远期做好三沙、东冲、下白石、三都岛等四条港口铁路支线衔接工作。通过全市“一枢纽三纵五横九支线”铁路网络建设,最终形成以宁德港为中心,通往温州、丽水、衢州、上饶、南平、福州六个方向出省(市)大通道。

  (三)加快港口码头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以宁德、福州两港整合为契机,加快环三都澳区域港口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进度,改善港区集疏运条件,推动环三都澳区域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枢纽和服务浙西南与赣东北、拓展中西部内陆腹地的重要出海口。深化、细化港区规划,编制重点港口作业区控制性详规。加快建设集装箱码头和三都澳港区深水航道,引导企业实行紧密型资源整合,全面提升宁德港口的总体竞争力。近期重点开发溪南、白马、漳湾作业区,争取2020年建成亿吨大港。开展区港联动试点工作,加快工业集中区、高新产业园和综合性保税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优先组织建设港口与开发区、加工区、保税区之间的货物疏运快速通道。着力构建“大口岸”,优化口岸环境,加快沙埕、三沙、溪南、白马、城澳、漳湾口岸园区和电子口岸建设,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尽快理顺关系,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口岸对外开放程度。

  (四)抓好宁德机场民航扩建工程建设,开辟航空通道。按4C级标准抓好宁德机场民航扩建工程建设,争取2012年建成,并开辟国内大中城市航线,使之成为海西布局合理的支线机场。

  (五)加快水利供水工程建设,提供用水和防洪保障。按照科学决策、合理开发原则,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抓紧以霞浦东冲半岛供水工程、赛江(交溪)流域重点河段防洪工程、上白石水利枢纽工程和霞浦、蕉城城区防洪排涝工程等项目为重点的配套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宁德市第二水源工程官昌水库等一批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为环三都澳区域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用水与防洪保障。

  (六)加快构建电力干线网络和通讯信息网络,提高供电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至2015年,形成以宁德500kV变电为中心,以220kV宁德~溪尾~岚后~树蔸~桐城~韩阳~宁德的环网结构为主体的宁德电网近期主网架;至2020年,形成220kV宁德~金涵~兰田~漳湾~下白石~宁德、220kV宁德~甘棠~溪北洋~韩阳~宁德的局部小环网结构,切实提高中心城区和福安地区的供电能力及可靠性。根据海西宁德工业区的发展速度,优化区域电网结构。加速传统网络智能化改造,提高信息网络综合服务能力,促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完善包括3G网络在内的信息通讯网应用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无界限的无线宽带城市,构建高覆盖、高速率、高质量以及支撑宽带多媒体和融合业务的新一代公共信息网。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保障地方重点信息化工程项目实施,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七)加快推进滩涂围垦造地工程建设,为海西发展提供后备土地资源。将我市沿海重要港湾可围垦滩涂作为环三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基地,进行科学规划,并制定政策鼓励多元投入。扎实推进霞浦福宁湾(沙头)、蕉城金港、霞浦溪南等围垦项目前期工作,增加土地供应,继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满足海西建设新增用地需要。

  五、着力对接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重视和加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将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成为海西重要的石化、冶金、能源、船舶及机电装备等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和海洋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以石化、冶金、机械、船舶修造等为重点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加快中海油海西宁德工业区建设,争取布点建设千万吨以上大型炼化一体化及配套产业项目,采用先进的石油炼制和乙烯生产技术,生产清洁燃料及石化产品,重点发展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深加工、精细化工等主要产品。通过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布局和清洁化生产,形成以成品油、聚烯烃、芳烃系列有机化工为重点的,具有较高产品集中度、产业配套能力、生态环保型的新兴石化产业基地。密切跟踪国内外钢铁产业重组的趋势,争取“十二五”布局建设符合产业政策、设备先进、工艺一流、产品高端、环保生态的千万吨级大型临海钢铁项目及配套的产业链项目,建设先进的冶金基地。依托优良港湾,大力支持中高档游艇制造、研发、会展及售后服务产业发展,建设游艇产业区。大力推动海上工程装备及大型专用船舶项目建设,延伸船舶及装备制造产业链,促进船舶工业及装备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建成东南沿海重要的船舶工业、海上工程装备生产基地。大力支持闽东电力公司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展广泛合作,抓紧建设兆瓦级海西宁德大型风机制造基地及海上风电场示范基地,形成百亿以上的产值规模。

  (二)致力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能源储备、生产、输送基地。推进宁德火电二期尽快上网商业营运,争取近中期开工建设宁德火电三期工程。加快推进宁德核电一期工程建设,四台机组按序时进度投产发电。适时开工建设宁德核电二期工程,积极争取布点建设第二个核电站项目。抓紧霞浦大京、烽火岛等陆上风电场开发,并争取海上风电项目从规划转入规模化试点开发。加快宁德抽水蓄能电站、福鼎八尺门潮汐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近中期开发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宁德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发电及沼气发电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蕉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着力发展新一代环保、高能电池。积极争取国家布点建设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和煤炭储备、中转基地,加快油气管线规划建设,争取近期开工建设宁德260万立方米/年LNG接收站和福州-宁德-福鼎等输气干线,推进连接县城的输气支线建设,2015年前实现县(市)城区及主要乡镇供应天然气,并逐步向上饶、温州、丽水、衢州等地供气。依托LNG接收站,配套建设燃气电厂和冷能利用工程。力争2020年全市电力总装机达1500万千瓦以上。

  (三)改造提升食品加工、电机电器、汽摩配件等传统产业。提升宁德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与档次,打造以研发、制造、物流为核心,以安全、绿色、品牌为特色的优质食品生产强势区域,提高宁德食品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争取2020年全市食品工业产值达400亿元。积极推进宁台电机产业的深度对接,促进电机产业配套生产朝集中化、专业化、协作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建设硅钢片等上游产品生产项目,引进发展动力系统等下游产品,提升我市装备工业水平。建设福安“中国中小电机之都”、国家级电机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全国性的电机电器专业市场等,建设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实现电机电器工业总产值600亿元,从区域性制造基地初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拥有若干个全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组成的产业集群。抓住世界汽车、摩托车工业快速发展及其配件行业国际整合重组、全球化趋势,瞄准台湾汽车产业转移,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机动车配件生产和承接世界零部件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之一,力争到2020年实现汽摩配件产业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建设福鼎“中国化油器名城”,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并争取成为国家化油器行业技术标准;培育化油器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化油器原辅材料批发市场。扶持“中国刀剪之乡”柘荣县进一步做大做强刀剪传统产业。

  (四)大力发展海洋、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整合科研力量,鼓励和支持我市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组建区域性海洋技术开发机构。探索和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海洋科技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各种海洋高新技术项目,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海洋药品、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新材料工业,重点抓好电熔法提炼高纯氧化锆产业化建设项目,大力发展脱硅锆、特级锆、稳定锆和高纯化锆等新产品,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延长产业链,努力把寿宁县建设成为亚州乃至全球最大的高纯电熔氧化锆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医药业,寻求与国内外先进医药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加强生物医药研发水平,建设若干个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医药科研开发平台,不断提高医药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吸引台湾先进医药企业到我市投资办厂或与现有医药企业合作,加快柘荣“闽东药城”建设,建立柘荣太子参等植物药材示范生产(GAP)基地。规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医药产业园,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外医药企业入园创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努力把我市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新型重点产业,力争到2020年医药工业产值达100亿元。

  (五)大力发展以大宗工业原辅材料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以环三都澳深水港口开发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利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构筑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规划建设以铁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工业原辅材料为主的物流集散基地,使其成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平台。规划建设宁德火车站前场铁路大型货场,使其成为宁德市乃至闽东北直达中西部地区、浙南地区海铁联运的货运枢纽。规划建设白马物流园区,以白马作业区为依托,大力拓展集装箱、大宗散货及机电化工产品集散运输业务。规划建设东侨物流园区,开展国内物流分拨配送、货物集散、货物中转、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业务。规划建设大唐物流中心,建成集储存、中转、混配加工为一体,煤炭、矿石散货兼营的大型现代化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建设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及商务配套设施。加快建设中国海峡船舶机电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合作建设交易市场、仓储、加工、配送运输,开展船舶、机电等网上交易、网下物流配送等为主的业务。加快建设闽东北(古田、柘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医药物流电子商务系统,购置现代化物流仓储设施系统。

  (六)加快建设海西东北翼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中心。精心打造宁德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品牌,将宁德“山海川岛湖林洞”等自然资源,与畲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茗茶文化等人文景观相结合,推出独具特色的旅游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闽东北亲水游”旅游品牌。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把连接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公路、码头建设列入交通重点建设计划。修编《宁德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环三都澳旅游规划和滨海旅游项目详规,强化项目生成机制,确保我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行集团化经营管理,吸引境外、省外有实力的旅行社到我市开办合资或独资旅行社。推进与台湾地区、周边地市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旅游城市合作,将宁德建设成为海西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六、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环三都澳城市群建设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进程,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鼓励沿海地区城镇率先发展,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强化中心城市地位,推动环三都澳城市群建设,建立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一)加快建设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立足环三都澳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推进环三都澳城市群发展,统筹区域内各项建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域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环三都澳城镇体系。要按照临海、跨海、环海“三步走”战略,高标准、高起点做好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及城市景观设计,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物流、高端商务、滨海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各县(市)要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实力,提高带动能力,使其成为县域产业、人口聚集的重要载体。加强小城镇规划,择优发展小城镇,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建制镇发展成为中心镇,促进农村人口与产业向中心镇集聚,推动小城镇建设规模化、特色化,成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节点。

  (二)全力打造城市绿色宜居环境。依托青山碧水自然生态环境,突出滨海城市景观特点,协调城市建成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化内部景点组织,整合提升城市公园、中心广场、街头绿地,改造完善滨海、滨河、道路绿地,建设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节点,形成纵横交错的城市绿色景观脉络。建立环境友好、地域特征明显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凸显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中心城市的建设要结合丰富的自然地貌,利用城市边缘与自然山体、水体的过渡带,着力构建滨海休闲旅游和环东湖景观体系,打造“山、海、湖、岛”浑然一体的滨海生态城市核心景观。力争2010年中心城市和福鼎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2015年前中心城市、福鼎、柘荣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霞浦、福安、屏南创建省级园林城市,2020年前各县全面创建省级园林城市,部分县(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

  (三)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城市路网、公交、电力、供水、广电、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适应环三都澳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道路标准和路网密度,完善城区路网结构,促进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加快建设滨海大道、三都岛跨海大桥、溪南半岛大桥,完善中心城市便捷道路交通网络,提高中心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组织,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拓展延伸城市公交线路,建设城市公交快速通道,方便市民出行。完善和提升城市配套公共服务体系,使城市公共服务业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与人口集聚程度及发展速度相适应。加快学校、医院、体育馆、文化中心、汽车站、火车站、商贸街、宾馆、市场、休闲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延伸和垃圾中转站等环卫配套设施建设,逐年提高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大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全力提升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合理规划、适时推进跨区域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城市水厂及管网建设,保证城市供水能力适度超前。加快城市堤防建设,提高城区防灾减灾能力。

  (四)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适时组建综合执法局,有效集中行政处罚权,同时强化执法监督,不断提高管理效力。强化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创新城市经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道路、公交车、广告牌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市民教育,充分发挥城区、街道、居委会的作用,搞好区域共建,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树立城市理念,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七、着力改善民生,开创社会事业发展新局面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做到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宁德社会和谐进步。

  (一)大力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优先发展教育,落实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积极推进“双高普九”进程,到2013年全面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到2012年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都达到合格校标准。完善“以县为主”教师管理体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整合市、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宁德学院和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步伐,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规范和发展民办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健全医疗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其服务能力。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控制医疗服务费用,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驾驭市场能力强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建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宁德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基地作用,开展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鼓励支持台湾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到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创业。设立宁德市院士科技园,鼓励企事业单位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培育人才市场,构建人力资源配置平台,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对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使用人才和吸引人才环境。

  (三)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劳动保障基层工作平台建设,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区域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的就业制度。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范拓展劳务派遣。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拓展两岸职业培训合作范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政策,着力帮助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着力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

  (四)健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步伐,以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对象,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和受益面。多渠道落实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继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增加廉租房房源供应。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制度,规范销售管理,切实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需求。探索建立限价商品房和经济租赁房保障制度,着重解决大中型企业引进人才、机关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人员家庭的住房难问题。探索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开辟“新市民公寓”项目建设,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各层次保障对象的住房需求。

  (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5年前,中心城市建成中国畲族博物馆、宁德市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全市各县(市、区)拥有达标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和可供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的文化广场。建成覆盖全市村级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规范化站点,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完善电影市场运作机制,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持续有效的实施。以闽东诗群、海洋摄影为龙头,整合文化资源,打造霞浦滩涂摄影基地等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品牌。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争取设立国家级闽东畲族生态文化保护区,争取将闽东古廊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工作,完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基础设施。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环三都澳区域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之一。扶持“柘荣剪纸”、“福安银器”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争取将“霞浦树石盆景”、“寿宁乌金紫砂陶”和“古田双坑油画”建设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取在2015年前建成宁德“闽台文化产业园区”、海峡文化交流之旅三沙图书文化中心。

  (六)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持续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坚持和谐发展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措施,建立机制,努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深化平安宁德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积极预防和妥善解决社会群体性事件。畅通信访渠道,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依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深入开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避免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八、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层面更大力度的扶持,深化财税、土地、金融、开发区管理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增创招商引资新优势,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一)积极争取将海西宁德工业区列为国家级开发区,拓展东侨经济开发区和福安经济开发区范围。按照“高标准站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要求,争取将海西宁德工业区列为国家级工业区。近期重点抓好石油储备、LNG接收站、海洋石油装备制造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远期发展油品深加工、冶金、机械、仓储物流产业,到2015年工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以上,努力把溪南半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临海重化产业开发区和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下放管理权限,促进东侨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将三都澳开发区整合纳入东侨经济开发区开发范围,使其向东拓展延伸到漳湾临海工业片区;向南整合三都澳经济开发区,形成集台商投资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航运物流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开发区,并逐步推进东侨经济开发区过渡到建制区。拓展福安经济开发区,开发区范围向赛江工业片区延伸,将南部赛江沿岸的福安工贸集中区、白马船舶工业园及大唐能源基地整合并入,发展成为集能源、船舶、机电装备等临海工业及大宗工业原辅料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区。发挥沙埕湾的天然良港优势,拓展、整合资源,积极申报沙埕湾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强全市重点开发区功能建设,逐步拓展开发范围,建立全市重点开发区专项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开发区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抓紧落实中部地区财政税收等政策,积极争取参照执行西部地区优惠政策。运用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大对环三都澳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初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对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落实对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税收扶持政策;落实国家需要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参照执行国家有关西部地区在建设资金投入、建设项目安排、财政转移支付、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优惠政策。

  (三)积极探索在沿海有条件的岛屿(半岛)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重点考虑在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的海西宁德工业区、漳湾工业片区、湾坞工业片区、三沙陇头设立保税港区或保税物流园区。积极争取在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东冲半岛、三沙烽火岛、北澳岛或福鼎小嵛山岛等条件成熟的区域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实行更加开放政策,促进宁德形成港区联动的开放格局。

  (四)加快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力争在2010年底基本完成登记发证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农村宅基地流转管理机制。加大土地整理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提高对我市土地整治补助标准,加大市、县级财政土地整治投入。鼓励社会投资者作为业主参与土地整治。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整体推进、规范有序、以民为本”的原则,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村庄、集镇建设用地整理形成的耕地可以100%置换为建设用地挂钩指标。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优先满足本地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求,结余部分主要用于小城镇建设和房地产项目用地。结余的挂钩指标由市统筹,在全市范围内有偿使用。

  (五)推进金融创新,构建服务环三发展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政信合作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弥补我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环三都澳区域的渠道和形式,争取组建三都澳商业银行。积极探索设立环三都澳产业投资基金,有效吸引民间投资。设立创业投资风险基金,带动和吸引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重视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到宁德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地方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争取省里将宁德优先列入申报地方政府债券、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国家规划。积极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加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政策支持与业务辅导工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九、着力互动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大格局。

  (一)积极争取将环三都澳核心区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加快临海产业和人口集聚。发挥环三都澳区域港深海阔,发展条件好,环境资源承载力强,具备大规模开发建设的优势,科学谋划区域空间布局,争取将环三都澳核心区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培育新兴临港产业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高人口与经济聚集程度,增强环三都澳核心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功能。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明确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加强山海协作,促进山区县与沿海县(市、区)互动联动发展。打破行政区划,消除行政壁垒,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环三都澳核心区、主体区、统筹区协调合作、联动互动、共同发展。核心区、主体区要充分发挥沿海港口资源的优势,按照产业优化布局的原则,加快培育若干临港产业集群,推动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板块跨行政区延伸,辐射带动统筹区发展。统筹区要充分发挥土地、水电、劳动力、旅游等优势资源,找准发展定位,做好为核心区、主体区产业配套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山海经济融合,核心区、主体区要把扶持统筹区发展作为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市场容量和调整优化自身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加大对统筹区的对口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飞地政策”,鼓励沿海与山区、沿海与中部地区共建临港工业园区。

  (三)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跨市跨省区域合作。依托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充分利用协作区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和交通、产业、旅游、环保、警务、商贸、信息等合作平台,建立项目跟踪、服务协调机制,抓好协作项目落实。强化区域内港口、铁路、公路等交通和通讯、电力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作,加强区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促进基础设施共建。依托闽浙赣皖四省十四市经济协作区,积极推进跨省区域协作,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产业的延伸、聚集和拓展。全方位加强与江西等中部内陆地区及浙西南地区的合作,推进跨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深水航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市场开发和产业对接,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完善旅游协作体系,建立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建立警务平安、防灾减灾等和谐社会协作体系,以及人才、劳务、信息、金融、市场等的生产要素协作体系,实现互利共赢、联动发展格局。

  十、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立市,以建设最适宜人居环境为目标,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宁德建设成海西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一)全面推进生态立市工作。着手编制《宁德市生态建设规划》,以规范的生态规划统领生态立市工作。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严格保护岸线资源、海洋资源、无居民海岛和海岸自然生态。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努力将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森林文化繁荣的现代林业实验区。不断完善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林地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快森林资源抚育更新,提升森林覆盖率。着力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强化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恢复治理遭破坏的生态,避免和减少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破坏,保持全省生态环境领先水平。2015年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同时加快推进生态市和生态县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工作,力争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加强风景名胜区建设和湿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和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工程,严格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有效防治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防止林地毁坏、水土流失。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通过工业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园区污染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加快推进循环型农林产业建设,促进散养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循环型农业园区建设,使循环型农业园区成为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窗口。扎实推进节约能源试点工程,选择一批冶金、医药、食品加工等重点用能企业应用变频、无功补偿等典型技术,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利用新能源,积极引进各类资金开发太阳能、抽水蓄能、潮汐能、水能和生物质能。

  (三)加大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力度。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原则,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强化污染源头防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和土地、区域、流域、海域等各类开发建设利用规划环评制度。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到2010年,30%的规模以上重点骨干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快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加强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监督管理。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严格执行核与辐射工作许可制度。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对城市各类污染源的整治力度,按期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整治,推进海洋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切实解决内河污染问题。实施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大力创建园林城市,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园创建工作。加快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进程,推动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监督执法体系,到2015年,建立完善宁德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市、县二级环境安全应急响应系统,提高应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四)建立江河流域治理的有效机制。加强与福州、南平、浙西南等地区的协调与合作,联手构建和谐区域生态体系,扎实开展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做好闽江(古田段)、敖江(古田段)、交溪、霍童溪、七都溪等省市重点流域的保护与治理,实施严格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引导畜禽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乡村生活污水垃圾规范处理,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稳定增长制度,对需要重点保护的县域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江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管理,逐步建立断面考核机制和补偿机制,凡河流上游地区排污对下游地区造成污染事故或者交界断面水质达不到考核目标的,上游地区承担赔付补偿责任;交界断面达到和优于考核目标的,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

  十一、切实加强对贯彻实施《意见》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党建、强化保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全面实施环三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证。继续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环三都澳区域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本领和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经常性的干部考核工作制度,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五重五不简单”选人用人标准,牢固树立公正选人、科学用人的正确导向,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使之成为推动环三区域发展的骨干力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着力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反腐倡廉、弘扬正气。反腐倡廉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更是关系到宁德事业的兴衰成败。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理直气壮抓发展,旗帜鲜明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惩处、改革、纠风六位一体的反腐倡廉体系。要加强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负责、敢于问责,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干事创业氛围,为加快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要倍加珍惜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坚持“四求作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省、市部署要求,狠抓《意见》的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精心筹划、主动对接、跟踪细化,及时制定我市贯彻意见的分解方案及具体措施。要健全党内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做到失职必查、渎职必究,着力在全市上下形成知责履责、尽职尽责的工作氛围。各地各部门要把贯彻落实《意见》的工作情况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范围,在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实践中考核、评价、使用干部。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贯彻国务院《意见》的督促和检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四)加强协调,完善机制。要根据国务院《意见》精神和省里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努力发挥各自作用,准确定位、主动作为,形成各级各部门各有其位、各尽所能、分工协作、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要设立高规格的环三区域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协调办事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环三区域全面发展。市、县两级各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互相支持配合,积极做好与省直各部门以及中央部委的沟通对接工作,用好用足用活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投资比例、项目支持、布点与审批、土地利用等方面逐项逐条落实到位。要强化服务意识,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对基层和企业的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协作,紧密联系,整合优势,互动联动,统筹协调环三都澳区域与周边省市发展。要加强市直各职能部门之间、县(市、区)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确保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五)加强宣传,凝聚合力。宣传部门要精心组织好《意见》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全面推进环三区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制定学习贯彻《意见》的宣传方案,策划一批宣传报道主题,营造贯彻落实《意见》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交流,推广经验,在全市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要进一步增进团结,同心协力,广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创新、创造、创业热情,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环三都澳区域建设发展上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广泛联系各界群众的优势,找准位置,主动融入,积极作为。要继承发扬双拥传统,加强军政军民团结,鼓励和支持广大驻宁部队官兵积极投身于环三建设事业。同时下大力气抓好软环境建设,努力实现市委提出的科学发展好、风气引领好、队伍锤炼好、形象树立好的“四好”目标要求,同心协力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快速发展,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局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坛秘书处/中国能源环境百千万万/新百千万万活动专家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   论坛网站www.ceeschina.org  微信号CEESCEES

电话(Tel ):010- 68539833,64492361 E-mail: ceesint@163.com; ceeschina@139.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楼10层
群友通讯录https://v2.qun.hk/#!/phonebook/1f962072cc19/poster   论坛微博http://weibo.com/u/3917316496


坛发起单位 :(按时序)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中国能源环境“百千万万”/“新百千万万”活动共同启动单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节能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承办/技术支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全球智库能源环境咨询(北京)中心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200589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108号

蓝皮书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蓝皮书/中国经济出版社――第四部《绿色生态促进》;第三部《绿色发展革命》第二部《绿色发展消霾论》;第一部《绿色发展全球梦

绿皮书 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绿皮书/经济日报出版社――《探索全球智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