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背景 论坛机构 新闻中心 论坛活动 合作伙伴 项目合作 研究活动 教育培训 分 论 坛 会议视频 联系我们 English
 
    你的位置:  首页>> 历史活动 >> 2009年 >>详细内容
加强合作创新技术 共解能源转型难题——全球智库峰会—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选录
来源:  中国能源报2009年7月13日第四版            加入时间:  2009-11-14                 中国能源报  摄            中国能源报  文
 
 
 

加强合作创新技术 共解能源转型难题

——全球智库峰会—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选录

《 中国能源报 》( 2009年7月13日   第 04 版
 

  编者按

  进入21世纪,人类也同时进入了一个物质文明超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由经济过快增长引起的环境恶化也如梦魇般时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赖以生存的空间。能源危机、能源安全、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当前,全球正面临着能源与环境方面日益严峻的挑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能源的巨大消耗,能源消耗对生态与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这些压力又威胁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

  因此,如何解决环境与能源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等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2009年7月2日-4日,“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全球政要、专家学者以及众多企业家汇聚一堂,献计献策,共同探求中国和世界能源、环境、经济的解决之道。本报记者分三路采访了与会代表,现选取其中部分代表的观点,以飨读者。

  万钢:能源转型需要统筹兼顾

  □张  宇

  “我们必须开发和利用面向未来的清洁能源”,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全球智库峰会—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上坚定地说。由于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次性能源中69%靠煤,发电80%以上来自于火电,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万钢表示,为逐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将继续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等,将进一步推进煤炭的清洁利用,发展高效洁净的发电技术。研究二氧化碳、捕获资源化利用和风车技术。

  万钢说,能源是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当今世界,能源科技飞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能源节约,减少排放,正成为各国的新目标。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能源需求在下降,价格变化无常,但是许多国家仍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这将催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速能源转型的历史进程,开启人类能源利用的新纪元。

  万钢指出,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而周密的部署。2006年,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作为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的重要手段;把洁净煤技术、煤层开发作为降低污染的重要选择;把建筑、交通以及工业流程领域提高能效、降低排放作为节能降耗的主要方式。

  万钢介绍说,目前,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十城千盏”、“金太阳”等新能源工程。“十城千辆”工程,计划在十个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规模推广运用混合动力、电池汽车,带动氢能源汽车产量的发展,使其产量达到300亿元。“十城万盏”计划,预计3年时间推广使用600万盏半导体功能性和景观性照明产品,节电10亿千瓦。到2015年半导体照明要进入30%的通用照明市场,节电将达到1400亿千瓦时。“金太阳”工程计划到2015年实现新增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装机250万千瓦,国内光伏市场实现产值200亿元,创造9万个就业岗位。

  万钢最后说,当前,我们正处在从化石能源时代向可再生新能源时代的转折点;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关键结点。一场深刻的能源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迸发。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必将迎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时代。

  周生贤:发展绿色能源保证绿色环境

  □张  宇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认为,一部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史,离开经济问题谈环境问题是缘木求鱼,只有发展绿色能源才能保证绿色环境,进而发展绿色经济。

  周生贤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上取得的成果。

  一是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目前已建成火电脱硫设施3.63万级千瓦,形成年脱硫能力1000多万吨,脱硫装机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5年的12%上升到2008年的60.4%。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8.95%,化学需氧量减少了6.61%。

  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现在金融危机这种倒逼机制,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最好时机。所以,我们要应对经济危机,正确对待产业转型,不是简单的克隆和复制,而是让它换个活法。

  三是清洁能源利用工作积极推进。中国政府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的中长期规划》,实施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清洁能源的重点工程,积极鼓励核电的发展,与2005年相比,2008年全年水电、核电、风电使用量增长37.2%,天然气使用量增长61.4%,新增清洁能源相当于1.1亿吨标准煤,因为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环境问题。

  四是城市大气环境整治不断加强。与2000年相比,2008年新增轻型汽车单车污染排放量下降90%以上。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28.5%、33.3%、31.5%。

  田中伸男:

  解决能源问题必须国际合作

  □卢  曦 

  国际能源署(IEA)署长田中伸男在3日的“全球智库峰会”上发表演讲称,全球能源问题必须通过国际合作解决。

  国际能源署于1974年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成立,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一个自治机构。国际能源署由27个成员国组成,总部设在巴黎,拥有来自其成员国的190位能源专家和统计学家,主要解决石油供应问题。

  田中伸男说,能源安全是IEA最重视的一个方面,所以需要通过与中国等多国合作的方式,全球进行参与,共同探讨能源安全、环境与经济协调增长等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田中伸男说,在化石燃料起主导作用的时代,我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很高,一个石油市场可能影响所有人。比如2005年9月,美国遭遇暴风,使得很多炼油厂和天然气处理厂损失惨重,导致美国石油产出受到影响,也使整个全球市场受到影响。9月22日,国际能源署要求所有合作国家进行原油储存,来保证全球市场稳定的石油供应。当时市场反应迅速,包括中国也积极支持,价格很快下降。这个例子说明,各个国家共同合作,是可以联手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

  对于如何应对能源安全,田中伸男分析说,要减少消耗、减少消费。能源效率不增加,能源消耗会非常大。在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上,国际能源署在战略和技术方面,不断寻求全球性合作。他说,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单独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不能只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而牺牲了其他国家的能源安全。

  贾承造:应提高天然气在结构能源中的比例

  □卢  曦 

  2008年,全球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占的比例是24.1%,石油是34.8%,煤是24.2%。从全球天然气情况来看,去年全球的天然气产量是3.07万亿立方米,消费是3.02万亿立方米。北美的生产和消费基本是平衡的,俄罗斯独联体方面生产大于消费,是出口地区。亚太地区也是天然气的一个进口地区。其中,中国是天然气进口大国。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贾承造在7月4日召开的“全球智库峰会—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贾承造说,尽管中国的天然气储量和进口量非常大,但是由于中国的整体能源增速太快,到2030年,我国天然气使用量即使达到4000亿立方时,占有的能源比率仍然为5%-6%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因此,中国提高天然气比例的难度非常大。

  贾承造表示,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预测,到2030年,中国国内的天然气需求量将从现在的700多亿立方米达到4000亿立方米。据估计国内常规天然气的产量可以达到2500亿立方米。从国外进口的气需要1500亿立方米,在天然气的总量构成中, 38%需要进口。目前,中国的天然气主要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三个公司生产。2008年,全国天然气总量为775亿立方米,只占能源总量的3.4%。按照每年能源消费增长4%-5%的比例,到203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会达到50亿-61亿吨油当量。也就是说,从2009年到2030年能源消费量年增长3%-5%。如果2030年我国的天然气是4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比例仅为5.8%-6.1%,增长量为2.4%-2.7%,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康日新:发展核能,铀不成问题 

  □张  宇

  在7月4日多元能源分组讨论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说,中国的天然铀储量很大,近三四年发现的天然铀可以用到2020年,或者说用更长时间也没有问题。因为中国目前的核电还很少,所以,中国的天然铀资源其实使用量还很小。

  康日新向与会者介绍说,中国目前对于公开的核电装机组发展规划2020年是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有关部门现在对这个发电量在重新制定,具体数量还没有确定。

  关于核燃料的供应,康日新说,目前我国采取了几方面措施。首先,加大了中国国内的铀勘探力度。中国大陆的面积很大,我们过去的勘探深度只有500米,现在由于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新的勘探技术,已经大大加深了深度,过去在某一个铀矿上开发量可能只有2万吨,现在可以深入到1000米以下,就会发现原来勘探量在2万吨,现在有可能会达到4万吨,甚至6万吨,使中国的铀资源的存储量比过去提高了几倍。如今国内每年发现的铀储量是使用量的6倍-8倍。也就是我们发现铀的量比使用量要多得多。

  其次,是在国际市场上购买一些铀资源、铀矿,加大了国际间的天然铀开采合作。目前,中国和国外其他公司3年前就在约旦开了第一个铀矿,首批700吨铀资源将在2010年运回国内。此外,还有包括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等6个国家,8个勘探队在进行国际间的勘探开采合作。

  通过这些措施,保证了中国对核电燃料的需求。所以,康日新肯定地说,中国的铀资源就当前的核电发展量来看没有任何问题。

  马识路:核能可减缓气候变暖

  □卢  曦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多方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在全球智库峰会能源环境高峰论坛上,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从能源需求、能源供应、能源竞争和减缓气候变暖等方面,畅所欲言,寻找解决方案。

  法国电力公司执行副总裁马识路发言称,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核能源作为供电的主要手段。他说,与石油和天然气相比,铀资源是比较稳定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红皮书的报告,铀资源潜在供应量约5000万吨,是目前全球机动车使用量的3倍-4倍。

  据调查,气候变暖大都来自电力方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煤发电、风力发电、火力发电产生污染都很大,核资源是减缓气候变暖最佳的解决方案。

  核电的生产成本不受油价变化影响,比油气和煤的生产成本更低,从而使核电成为电力安全供给的选择。人类减少二氧化碳的需求促使了核能源需求的增长。核电站的技术在中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每次分析中都指出,这个目标意味着二氧化碳的排放,从500克每千瓦小时减少到60克每千瓦小时,同时生成相当大比例的核能。

  马识路说,全球300多个国家的436个核电站占了全球发电量的35%,目前还有40个在建的核电站分布在12个国家里。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全国范围内新建的核电站项目,计划到2030年将会增加300G-400G瓦的发电量。

  他表示,法国和瑞典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利用核能源。同时他透露,到2030年,法国电力要投资5500亿美元发展清洁能源,以此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马识路强调,核能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迈克尔·赫恩:

  太阳能优势巨大

  应成为主流电力供应能源

  □卢  曦 

  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董事长迈克尔·赫恩在“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分组讨论时表示,太阳能以其清洁性在推动全球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会在未来的低碳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主要生产光和太阳能聚合板,能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迈克尔·赫恩说,现在,太阳能在全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国家都出台了补贴政策。比如德国,给太阳能聚光板提供很多补贴,日本在90年代就成为第一批提供政府补助的国家。

  迈克尔·赫恩认为,要将新能源和传统能源整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能源链,太阳能才能发挥巨大优势,人类才能进入一个真正的低碳经济时代。他说,太阳能电力要走向大众,安装量和规模必须同时扩大,监管和相关框架要逐步到位。同时,要有相应的输配电基础框架,才能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让太阳能在供电上发挥巨大作用。

  对于各国政策,迈克尔·赫恩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市场上提供政策指导和调控作用的只有政府。政府应该加强指导,提高可见性、透明度和分析能力;加强定价的管理与监管,比如利用税收等激励措施,才能促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太阳能市场。

  张国宝:中国四大举措参与国际合作

  □胡喜鹏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全球智库峰会-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上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和调整,世界能源形势扑朔迷离、复杂多变。中国必须未雨绸缪,为化石能源枯竭早做谋划。

  张国宝介绍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目前,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国能源国际合作领域已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铀、煤炭、风能、太阳能、能源装备等多个领域;从单一的上游领域勘探开发,逐步发展到上下游一体化合作,包括炼化、储运等。能源国际合作呈现出多方位、全领域的发展势头。

  二是合作对象不断丰富。目前由国家能源局牵头,中国与36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能源合作机制。定向国从周边邻国、中东逐步扩展到中亚、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广大地区,覆盖了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在多边合作方面,国家能源局牵头加入并参与了22个能源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

  三是合作方式不断创新。根据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现状,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8年原油进口1.79亿吨,进口依存度突破50%。在此基础上,为了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近年来,中国能源企业通过独资、合资、股权参与、并购、工程承包、技术服务等方式,在海外能源勘探、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四是合作成果互利双赢。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能源对话与交流,促进国际能源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基本实现了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促进了能源科技进步,提升了能源安全,增加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后劲。

  王天普:五项措施发展清洁化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天普从微观介绍了中国石化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王天普说,推进结构调整,规模化、节约化,是世界石化行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发展清洁化工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的特大型能源化工公司,发展清洁化工,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石化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今年,中国石化提前两年完成了中国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炼油的吨油综合能耗下降6.9%,加工吨原油的取水下降67.4%,在原油加工上升16.7%的情况下,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下降了绝对值的17.8%,乙烯能耗下降了17.3%。

  王天普向与会者分享了中国石化的五点成功经验。

  一是推进结构调整,规模化、节约化是世界石化行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发展清洁化工的重要途径。经过努力,中国石化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个巨大的中国石化的炼化企业集群。这种布局有明显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优势。

  二是充分依靠技术进步。中国石化积极开发和推广了一些先进实用的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在炼油技术上重点推广加工联产、低温热利用等技术,在化工中主要推广吸收式热泵、强化传热、热解炉、空气预热等技术。

  三是优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国石化积极运用先进的资源优化的技术,将原油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了物耗、能耗比较低、综合体制比较好的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综合利用水平。

  四是加强管理。中国石化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管理工作,在全公司建立起了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层层抓落实,并把落实的指标与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干部的升迁结合起来,取得明显的效果。

  五是加强“三废”综合利用。中国石化按照节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推广了火炬器、油气、污水、污油等一系列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使“三废”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不仅节约了能源、资源,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张  宇

  傅成玉: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卢  曦 

  在“全球智库峰会—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表示,我们现在的能源消耗完全可以使GDP总量再翻一番,中国目前能源消耗过高,能源效率太低,浪费也非常大。在不增加能源消耗、不增加污染的前提下,做好节能减排就可以实现GDP的快速增长。 

  傅成玉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开发已经到了一个疯狂的地步。据统计,现代人的能源需求,大约相当于每人每天20公升的石油,是农业社会的10倍。按照这样的开发速度,世界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石油大约还能用43年,天然气只剩62年,铀只剩60年,煤只剩230年。现在的石油工业每年的自然递减率大约在9%,如果我国的消耗按年4.5%计算,就满足今天的产量不变,20年后,每天将增加原油2000万桶,对于全球来说,一天增加4000万桶的话,现在石油工业的储量和即将发现的储量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为主。在能源效率方面,从煤开采到运输到发电,再到用电,煤的热量仅仅使用了不到1/4。在不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前提下,只要利用技术就能把脏煤变成清洁煤,在转换过程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能效再增加10%。消耗同样的能源,GDP增长就不止30%。在这一方面,我国已经有非常好的技术突破了。

  同时,在能源的使用上,浪费也非常大。所以现在如果使用分布式能源消耗办法的话,我们会节约大量能源。

  在新能源的利用上,傅成玉提出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综合形成一条能源链,解决二氧化碳的利用和循环问题。面对世界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他充满信心的表示,通过技术创新,将来人类会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仍然可以解决30亿甚至48亿人口贫穷或者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我们将有非常好的光明未来。

  黄泽俊:天然气定价须考虑各方平衡

  □卢  曦 

  7月4日下午,在能源环境高峰论坛“多元能源”的分组讨论上,嘉宾们形成了一致的看法:目前进口天然气价格远高于国产天然气,如何缩小国内外天然气价差,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将成为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气东输管道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泽俊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中国的天然气定价问题比较复杂,必须考虑到各种平衡。黄泽俊表示,天然气价格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涉及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平衡,政府对这一点非常重视。

  黄泽俊认为,假如天然气价格定价过低,工业企业用气拿去烧陶瓷、烧紫砂壶等制作一些耗能大、附加价值低的产品,会出现不合理的能源消费,耗能大的情况。而如果定价过高则会抑制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进口天然气是按国际价格买回来的,国内的天然气成本便宜,在这一方面也要做一个综合的平衡。抑制对清洁能源的浪费和刺激正常需求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是天然气价格调整的未来方向。同时,还必须建立一个逐步与国际价格接轨的价格体制。而对于价格接轨的时间表,黄泽俊表示,这取决于改革的进程。

  何建坤:创新CDM机制

  促进全球能源技术转让

  □胡喜鹏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在“能源科技创新”分组讨论会上表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改善符合全球利益,发达国家应鼓励能源技术转让。

  何建坤指出,当前的能源技术转让主要面临两个问题:发达国家政府封锁先进技术;过高的技术使用费。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何建坤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发达国家的能源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本土化以后得到推广,会减排大量的温室气体,如果让这种减排量作为一种减排信贷,可以让它有一部分量的信贷给技术的提供方。技术提供方可以用这种信贷去碳市场换取资金,然后用碳的信贷补偿转让技术费用,这样既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财政上的压力,又使得发达国家的企业能够在技术转移上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把原本基于项目的CDM机制扩展到基于技术的CDM,可以促进全球的能源技术转移,从而加速实现全球的减排目标。

  何建坤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实现全球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发达国家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减少当前的排放水平,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速度,这样全球才能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当前,发展中国家缺少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鼓励转让先进能源技术到发展中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具备全球化效益。

  相关链接: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从广泛的意义来看,任何有益于产生温室气体减排和温室气体回收或吸收的技术,都可以作为CDM项目的技术。

  马新华:

  天然气价格偏低

  抑制供方积极性

  □胡喜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马新华7月4日表示,由于明年起中国将从国外大规模引进天然气,在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情况下,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已势在必行。

  马新华说,去年中石油的原油产量接近1.1亿万吨,天然气61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8%,占全国市场的80%。本世纪以来,中石油天然气产量迅速翻番,管道建设蓬勃发展,消费量不断扩大,进口项目的运作和进口气的快速进展,使中石油的天然气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对于中石油管线的建设,马新华介绍说,规模引进天然气、进口管道气是在2009年年底。从2010年开始,国外管道天然气将逐步通到中国。其中,中亚管道明年可以进气,中缅管道、中俄管道也在加紧推进。

  马新华认为,中国目前的天然气价格偏低。他说,从明年开始,中石油引进的天然气到边境价大约在2元左右。输送到我国中部地区,价格应该在2.5元左右,是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的两倍以上。这一价格将对国内天然气的销售产生巨大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紧天然气价格改革。

  马新华说,偏低的天然气价格不仅给销售者带来困惑,也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比如,目前有很大发展前景的煤层气,由于开发成本比常规气更高,天然气企业不愿意花大力气投入。

  

 

         

 

论坛秘书处/中国能源环境百千万万/新百千万万活动专家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   论坛网站www.ceeschina.org  微信号CEESCEES

电话(Tel ):010- 68539833,64492361 E-mail: ceesint@163.com; ceeschina@139.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楼10层
群友通讯录https://v2.qun.hk/#!/phonebook/1f962072cc19/poster   论坛微博http://weibo.com/u/3917316496


坛发起单位 :(按时序)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中国能源环境“百千万万”/“新百千万万”活动共同启动单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节能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承办/技术支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全球智库能源环境咨询(北京)中心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200589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108号

蓝皮书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蓝皮书/中国经济出版社――第四部《绿色生态促进》;第三部《绿色发展革命》第二部《绿色发展消霾论》;第一部《绿色发展全球梦

绿皮书 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绿皮书/经济日报出版社――《探索全球智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