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背景 论坛机构 新闻中心 论坛活动 合作伙伴 项目合作 研究活动 教育培训 分 论 坛 会议视频 联系我们 English
 
    你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最新报道 >>详细内容
2-2 超前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助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第五届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重点探索战略性绿色技术发展
来源:              加入时间:  2012-11-25                   摄            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论坛秘书处  文

系列报道二(2)

                       

  超前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助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第五届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重点探索战略性绿色技术发展

 

                     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秘书处

                 

绿色能源领域中最严重的误解是认为存在技术障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绿色能源的应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应用方面存在的困难,主要是成本问题。不过如果能通过选择适当的企业作为支撑,扩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后,成本就会大幅降低,推广起来也就容易得多。太阳能生物质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均是重要的战略性绿色技术,要以强力举措攻克发展瓶颈、促进大力发展。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论坛秘书长、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林智钦在大会文集发布的“中国能源环境发展研究——绿色能源:引领未来(林智钦林宏赡,2万字)”中这样认为。在大会演讲和主持战略性绿色技术讨论中也提交了会议讨论

    图1 大会会场 

图2 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论坛秘书长、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智钦教授在演讲

 

                               一、太阳能和空间太阳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闵桂荣、葛昌纯蔡睿贤周炳琨、梁思礼、龙乐豪、余梦伦、胡文瑞、庄逢辰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明印度前总统卡拉姆,欧洲空间能源集团首席技术官徐枫,美国空间技术协会会长马克霍普金斯加拿大空间学会会长Goerge Detri , 印度前总统 A.P.J. Abdul Kalam特别助理GopalRaghava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能源项目主管Paul Werbos,力主研究和发展空间太阳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太阳能材料专家葛昌纯在大会报告中说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日趋严重,太阳能发电系统(SSPS)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SSPS计划还没有实现,但是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现代社会必须由依赖化石燃料转变为依靠天然能源以保护地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能源,人们公认的只有两个:其一,是在地面上建立核聚变发电站;其二,是在空间建立太阳能发电站。特别是当建立核聚变发电站能否在50年内实现核聚变能发电商业化尚存在着争论的情况下SSPS在技术上有可能在20-30年内实现商业化的预测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空间太阳能发电系统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太阳能发电(或收集)装置、空间微波或激光转换发射装置和地面接收转换装置。太阳能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空间转换装置将电能转换成微波或激光并利用天线向地面发送能束;地面接收转换系统通过天线接收空间发来的能束,将其转换成电能或化学能。整个过程是一个太阳能、电能、微波或激光、电能(化学能)的能量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承载能量转换的相关材料至关重要。 

    

 图3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太阳能材料专家葛昌纯在演讲

美国空间技术协会执行会长马克.霍布金斯认为,一个成功的空间太阳能计划对于国家力量平衡具有长期意义先定义什么是成功的空间太阳能计划---它必须要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来提供很大一部分地球所需要的电力。第一个或者是第一批能够达成这个目标的的国家就很有可能有机会将太阳系里的几乎所有能源变成他们国家经济的一部分太阳系资源里的大部分能源与原料都在太空,而不是在地球上。从长远看来,能够控制这些资源的国家将会控制绝大部分的人类经济活动,因此,将会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统治地球。总之,空间太阳能计划发展的国际合作意义非凡

      

 图4 美国空间技术协会执行会长马克.霍布金斯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认为:发展低成本重型空间运输系统是实现空间太阳发电的一个重要基础空间太阳能发电是解决人类能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地球同步轨道每公斤的发射成本高达10万左右。根椐有关方面分析,要使空间太阳能发电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需要将地球同步轨道每公斤的发射成本降至为0.13万左右。即要求运载器每公斤的发射成本下降2个数量级。降低发射成本的途径有:(1)形成规模化的大批量运载器生产体系(2)研制重复使用运载器。经分析初步确定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展的技术目标:推进系统重复使用次数 100次;免维修(或少维修)的箭体防热结构;发射转周时间为 1天;发射操作人员<10人;单发运载器的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25吨。航天运输系统的研制进度设想:2015年系统方案概念设计;2020年关键技术攻关、小规模演示验证飞行试验;2030年建成试验型运载器;2040年筹建大型航天港;2050年初步建成空间太阳能发电航天运输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姚建铨认为: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站具有重要意义,激光传输空间能量空间太阳能电站关键技木之一。他对国内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我国激光技术发展情况,提出我国研究的路线图包括:(1)太阳光的有效聚光控制;(2)高能量利用率的新型激光材料的开发;(3)激光器的方案选择(棒状激光器, 光纤激光器等;(4)激光器效率的提高;(5)长距离传输的相干耦合;(6)太阳能转换与无线能量传输两者结合的新技术;(7)宇宙空间环境影响的分析及防止;(8)系统整体重量降低等;(9)大规模利用的可能性;经济性分析及评估。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姚建铨在演讲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研究员彭福军介绍国外空间太阳能收集技术的发展状况,提出太阳能收集系统的主要关键技术包括大型柔性太阳电池阵技术、大型超轻展开机构技术、电池阵模块在轨装配技术等。然后针对非聚光式太阳能收集系统,提出方案构想、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

 

  

       图6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研究员彭福军在演讲        

美国国家空间协会理事 David Dunlop认为,虽然空间获得清洁能源目标的实现以及其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获取商业地位仍旧是20-30年之后的事。 但是值得期望的是,美国、中国、印度、欧洲、日本、加拿大以及全世界支持空间太阳能开发的其他国家的共同努力,可以促进那些并不是空间能源发展主导力量的国家来了解这种技术的潜在好处。

在会议的研讨中,部分专家对发展空间太阳能也提出了一些思考,比如,地球大量从空间吸收太阳能后是否对地球产生负面效应等。对这个问题,空间能源集团首席技术官徐枫根据世界最前沿研究成果给予了正效应的回答。

 

图7 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专家在大会提问

 

中国是太阳能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太阳能用在热水器方面在中国非常普遍,全世界首屈一指。不过相较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太阳能十分丰富,现在太阳能的产量是相对较小的。所以在太阳能发展方面潜力巨大。

       前美国航空航天局资深专家空间能源集团首席技术官徐枫认为,人类最基本以及最好的解决诸多危机的有效方法就是开展对太阳能大规模的研究与利用经过对其它能源选项的科学与风险评估,他认为,任何大规模的收集和利用太阳的能源(如利用空间太阳能)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能源供应的途径,最终将促使并成为未来人类文明巨大的跨越。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群体,面对和解决众多与能源相关的重大问题是我们最为紧迫的生存的挑战。近年来,已经有广泛的辩论和媒体报道对替代能源、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一系列讨论,但是一直缺乏来自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知识与观点的支撑,至少在主流媒体方面这些有充分科学依据和知识性的探讨一直匮乏。作者文章详细阐明了人类科学技术能力的发展前景以及人类社会利用太阳能的意愿,对着重研究基于空间太阳能(SBSP)开发技术的问题,以及为什么我们必须着手推动人类的下一个巨大飞跃—即利用太阳是势在必行的。

 

 图8 前美国航空航天局资深专家空间能源集团首席技术官徐枫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主张,中国的光伏产业应大力转向低倍聚光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已由第一代晶体硅发电技术,第二代薄膜发电技术,转向第三代“低倍聚光+高效硅基聚光电池”技术,未来可能转向第四代“高倍聚光+砷化镓聚光电池”技术。当代光伏产业必定向低倍聚光发电技术发展。原因是:(1)一块晶体硅可发出多倍电力,可大幅度降低发电成本。2) 聚光将大幅度抵销光电转化率较高,但每瓦售价也甚高的光电池,在市场销售上的劣势,可大幅度提高单位占地面积的发电量,大幅度节约土地使用成本。已证明正在运行中的小型光伏电站的光电转化可高达24.5%, 每平方米发电60W。3)低倍聚光各有关技术,如聚光漏斗、支架、跟踪、散热等技术,已完全成熟。其4倍聚光光伏组件已下降到5元/瓦,16倍聚光将下降到4元/瓦正在研发中的8倍聚光将下降到3元/瓦。4)预计未来出现的16~20倍聚光的水上“太阳能睡莲”技术,其光伏组件将下降到2元/瓦。低倍聚光技术的最大难点是散热。水上“太阳能睡莲”既能有效地解决散热困难;又能大幅度节约陆上土地。5)中国有8万平方公里的湖泊,中国的渤海湾实际上是中国的内海,仅渤海湾就可以放置10亿千瓦的“太阳能睡莲”。6)最为重要的是:尽管美国发起双反调查,已通过终裁反倾销税率从18.32%到 249.96%, 反补贴税率从14.78%到15.97%等,两者相加,最高可高达265.93%! 但对低倍聚光技术并不征收高额进口税。

 

    图9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在演讲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上海光电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汪光裕我国硅材料和光伏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他分析了光伏发电在可再生能源中的战略地位、硅材料在光伏产业中的地位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的硅材料生产工艺非硅太阳能电池及柔性薄膜基板光伏发电配套材料国产化动态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我国半导体级硅材料需求的紧迫性

 

     二、生物质能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乙醇燃料生产国, 和出口国。国土面积大、人口相对少,以及政府的鼎立支持为他们发展生物燃料提供了良好的气氛。但事实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巴西只有1%的农业领域用于生物燃料。只有1%,而不是整个国家。所以,我们认为也可以在中国的一定区域内发展生物质能,因为中国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是人口密集区。但必须保证的是生物燃料的发展不应该与粮食生产的竞争。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沼气学会副秘书长刘耕提出,要辩证科学制定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生物质的资源量十分巨大,是排在化石能源煤、油、气之后的第四位能源。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大国,还是资源短缺性国家,体现在人均上尤其如此。加快生物质能源开发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意义重大。目前中国生物质能开发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和成就。多年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以生物质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农村农业节能工作,联合相继发布了一些中国生物质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我国有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所以未来:一定时期内生物质能仍将是中国农村的主要能源之一;生物质燃料将部分替代化石能源;生物质发电将在未来电力结构中占有一定份额;能源植物生产将赋予农业新的内涵;以沼气为主的生物质气体能源开发将日渐成为我国气体能源的生力军之一。中国生物质能发展前景广阔。然而生物质能有关问题涉及到的专业和学科很多;涉及的能源持续供应、经济、环保、技术、市场、策略,乃至于政治和文化等等太多的因素,十分复杂。当前发展也存在资源总量不够清楚;对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战略意义认识和有关问题剖析不足;发展机制不健全,市场不规范;关键技术还有待发展等诸多问题。因此冷静辩证分析、评估已经凸现和潜伏等种种重大问题,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生物质能发展战略是促进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10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沼气学会副秘书长刘耕在演讲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刘斌提出二代能源作物沼气工程——能源型沼气工程发展的新思路分析了二代能源作物作为未来能源型沼气工程原料的必然性和在中国发展二代能源作物沼气工程的可行性,并简要介绍了实验室已开展的研究。在中国发展生物质能需要满足“不争地、粮、油、糖”的要求,使得第一代能源作物生物质能的发展在国内受阻。二代能源作物以高大多年生草本科植物为主,以它们作为未来能源型沼气工程的原料,符合不威胁粮油糖的基本条件,满足了不占优良耕地的资源要求,具备低投入高产出的市场价值,因而将会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实验室以巨菌草、五节芒等代表性的二代能源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其为唯一原料发酵沼气的相关研究。我们已富集得到了中温和高温高效降解二代能源作物的产沼气菌群;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群的菌落结构和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生长期作物的生长状况、营养成分和发酵潜力进行了分析,以确定最佳的收割时期;以生物处理为主研究了预处理方法;优化了新鲜草和干燥草的各种发酵参数,初步建立起了以二代能源作物为唯一发酵原料的中温和高温发酵工艺、湿发酵和干发酵工艺。

 

图11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刘斌在演讲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统计系林宏赡,提交了“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加快生物质能发展”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中国生物质能的资源潜力和发展趋势,认为生物质能成本低、理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生物燃料等绿色能源飞速发展领跑世界、赶超煤电,提出突破生物质能的瓶颈要攻克资源季节性和工业生产连续性之间存在的矛盾,解决与人争粮的矛盾和排放有危险的问题。政府必须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加快生物质能发展:要突出重点支持,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投资和规范引导支持,以降低成本;应该给生物能源提供发展的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推进有机垃圾资源化和可再生能源一体化。

中国大量的能源投资仍用于燃煤电厂的建设上,因为煤炭仍然是中国社会耗能的主体部分。这些燃料每年向大气喷吐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2010年,一次性能源排放的CO2占CO2总排放量的25.11%。而煤炭的利用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清洁。所以清洁煤技术及其相关企业在中国也应该受到重视。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赵秋雁教授的论文以科技创新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对策建议”认为:当今,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重心正在由能源占有向能源清洁利用转变,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具有显著的技术密集型特点,科技创新成为“安全、高效、低碳”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的核心。文章探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对策,不仅从其作为能源政策有机组成部分的角度来考察,而且,充分考虑技术日新月异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关注技术实践和规范的相互作用。从中国煤炭政策发展脉络入手,分析了以科技创新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萌芽、初步发展和新发展三个阶段,得出了以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基本思路:激励适用性技术多样化、加强技术标准规范化、推进技术扩散国际化。总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政策的整体取向,应当以无限的科技创新解决有限的资源环境约束,满足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趋势,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进而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新奥气化采煤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峰认为:煤炭地下气化以其潜在的卓越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世界各国煤炭行业的关注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进行了相关技术的开发。目前,正在运行的地下气化项目有澳大利亚的Linc 能源公司的UCG—GTL项目、南非Eskom公司的UCG发电项目,以及中国ENN的UCG项目等。经过五年多的发展,ENN地下气化项目建设有室内地下气化试验系统(隶属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廊坊)和煤炭地下气化工业化示范基地(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构建了完善的UCG技术体系,在二氧化碳/纯氧气化工艺、氡探测地下燃烧面、气化炉型设计及钻井贯通方式、污染物预测及控制方面实现技术创新,获取UCG选址评价、富氧气化工艺、气化过程稳定控制、以及UCG经济性评价等多项技术成果,申报专利60余项,得到多项国家政策支持,并承担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截至目前,现场已累计气化煤炭12万吨,UCG煤气发电稳定运行26个月,3#气化炉连续稳定产气超过30个月,4#工业性气化炉2012年10月份点火开始运行,五年的环境监测累计数据显示UCG对地下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对O2/CO2地下气化制LNG的市场及技术经济分析,发现年产2亿方LNG的销售价格在2.8元/Nm3时,项目的税前内部收益率达到19%,ENN决定未来将进行UCG—LNG项目的示范性生产,预期产能为年产6亿方LNG。

 图12 新奥气化采煤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峰在演讲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联合完成的“国外煤地下气化的燎原之势”认为:20世纪50年代,煤地下气化(UCG)在前苏联已有广泛开展。由于大量油气田的发现,所开展的UCG大多终止于上世纪60年代,仅乌兹别克安格连的UCG一直被用于发电至今50年之久。UCG生产的产品不仅便宜,而且还是清洁能源产品的一种来源,因为产生的所有二氧化碳能在它到达消费末端目的地之前用碳俘获和储存技术(CCS)就得到处理。UCG相伴的勘探和评估风险比石油和天然气要小得多。在石油、天然气急剧涨价、以及对环境严格要求的今天,一些事实已证明UCG与碱性燃料电池(AFC)、CO2的俘获和储存(CCS)相结合,其成本明显低于核电、太阳能和风能。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UCG是目前解决世界级能源困境的好方案之一,UCG可作为最清洁、最有效、最廉价的能源之一。只有发展UCG,才能解决高价能源以及环境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剧烈矛盾。一些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美国、印度、中欧地区等)有的早已开始UCG项目,取得一定程度实效;有的正在筹备UCG项目或开展研究。进展快的如沿英国四周和近海已有18个UCG项目被英国政府批准给予勘探的许可证。国外的UCG已初步具有燎原之势。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联合完成对我国化石能源的战略思考”,认为:近几百年来人类社会使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对能源需求大幅度增加,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提出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取代化石能源(把煤矿当作为“夕阳产业),一时几乎成为共识。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先是大力发展水电、核电,近十几年又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这些能源的大量发展暴露出新问题,它们的进展也不快。看来,事实表明在2050年前,它们不能基本上取代化石能源。近几年来,美国兴起的“页岩革命”使人们重新认识化石能源的战略意义。2011年3月30日,美国政府发表的《能源安全未来兰图》中提出:目前应该尽可能开发本土化石能源。《蓝图》放慢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当前结合中国国情,理应重新认和评价“煤地下气化”对我国能源的战略意义。在技术、经济、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开展“煤地下气化”都要明显优于“页岩气”。如果采取得力的措施,煤地下气化也可以使我国在短期内(5-10年)能提供质优价廉的绿色燃料,降低电力成本和价格,更重要的是实现能源的基本自给自足,大大减轻对环境(尤其是大气)的污染。

 对于页岩气的优劣,在大会发言、交流与研讨中,部分专家也认为:页岩气并非清洁能源,对大气的污染比煤还严重鉴于页岩气开发带来无法控制的环境污染,法国、英国、德国、瑞士、瑞典、保加利亚、匈牙利、南非等多国已通过立法等多种形式禁止页岩气。美国环保署2012年5月发布新法规,要求到2015年1月,所有采用水力压裂法的气井都必须安装相关设备,以减少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他有害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按目前技术能力,届时只能停止页岩气钻井。

 

三、战略性绿色技术相关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泛亚金融合作战略研究院院长、云南省金融办党组书记、主任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司长刘光溪在大会演讲中,提出:中国能源战略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思路。他认为:能源是关乎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被泛金融化,国际金融定价中心主宰现货商品市场的定价权,这在能源市场上体现最为明显。欧美各国凭借强大的金融实力,衍生出以能源为载体的各种金融产品,不仅主宰了全球能源产品的供求变化,还形成了以美元、欧元、日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能源定价体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能源主要消费大国,但在全球能源市场上基本上没有任何定价话语权,这对中国能源战略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实际上,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人民币并非国际化货币,这必然导致我国在全球能源产品定价市场上沦为发达国家的附庸。因此,只有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宽对资本项下人民币自由流动的限制,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战略的安全问题。

图13 中国泛亚金融合作战略研究院院长、云南省金融办党组书记、主任刘光溪在演讲

 艾奕康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经理杜晨对“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能源规划”进行了思考他认为,能源赋予城市活力与力量,作为人类活动聚集地的城市,是能源消耗最大的地方。目前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经引起能源消耗量空前的迅速上升。城市面临着能耗所带来的资源耗竭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栖息地破坏等环境问题。能源危机束缚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是每一个城市都势必要面临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城市能源必将转向资源节约和可再生的利用模式,安全、稳定、高效和清洁是利用的关键。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能源问题也并非一个独立的挑战,它与资源社会经济和环境有机联系,要深入地理解能源的利用方式与城市化模式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才达成能源利用与时俱进的必然进化。

14  艾奕康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经理杜晨在演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教授蓝庆新分析了国际碳关税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潜在影响他认为:碳关税可能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影响国际经贸关系的热点问题。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高碳发展模式短期难以改变,碳关税的出台无疑会给我国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从国际碳关税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后危机时代碳关税的发展趋势,指出碳关税的实质是披着“绿色外衣”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体现了发达国家主控全球经济的霸权主义。碳关税的出台将使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数量和范围增大、出口及经济增长受到阻碍、制造业及其产业链遭受严重冲击、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压力增大,因此必须勇于面对碳关税的挑战,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采取相应措施

1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兰庆新在演讲

28日下午和29日,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化石能源绿色技术相关领域战略性绿色技术取向,有20多位专家发表演讲,60多位提交论文或论文摘要的专家参加研讨交流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教授主持了28日下午会议。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秘书长、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智钦主持了29日会议。

 16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教授主持28日下午会议                                  

                               (摄影:张玉君)

 

 

 

论坛秘书处/中国能源环境百千万万/新百千万万活动专家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   论坛网站www.ceeschina.org  微信号CEESCEES

电话(Tel ):010- 68539833,64492361 E-mail: ceesint@163.com; ceeschina@139.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楼10层
群友通讯录https://v2.qun.hk/#!/phonebook/1f962072cc19/poster   论坛微博http://weibo.com/u/3917316496


坛发起单位 :(按时序)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中国能源环境“百千万万”/“新百千万万”活动共同启动单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节能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承办/技术支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全球智库能源环境咨询(北京)中心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200589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108号

蓝皮书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蓝皮书/中国经济出版社――第四部《绿色生态促进》;第三部《绿色发展革命》第二部《绿色发展消霾论》;第一部《绿色发展全球梦

绿皮书 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绿皮书/经济日报出版社――《探索全球智库之路》